去福斯公司的内部放映厅提前看了火星救援,到现在也有一个多星期了,二刷前随便写几句吧。
火星救援的原著我非常喜欢,当时深更半夜读了好几天,经常莫名其妙大笑把旁边人吓到,可以说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这样写工程师的书,从工程师的角度,以工程师的思维,赤裸裸呈现了工程师的可怕力量和逗比本质。由于这本小说特别有画面感,读的时候好像都已经看了一遍电影,但同时又为电影担心,因为显然很多技术细节的内容用电影语言不容易讲述。接下来有剧透。
嗯哼~~~首先想跟广电总局说,别以为我没有看出来!!!你剪了我看原著时一个很~~~好笑的点!!!在电影院一直在跟小伙伴说笑点快来了!高能预警!结果,,,诶( ゚∀゚) ノ没啦~~~当沃特尼和NASA对话世界实况转播时,原著大致是这样的:
【沃特尼:告诉船员们我还活着!你们他妈脑子有什么毛病?
NASA:·····省略···,另外,请注意你的用词,你打出来的每个字都会被实时转播给全世界。
沃特尼:快看!好大一对奶\子!—>(.Y.)】
电影这一幕也感觉被剪掉了,哼╭(╯^╰)╮
有上当的感觉。
上映前听说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被困火星然后坚持等待救援的故事,我立刻就被强烈的吸引了,于是非常期待,上周果断的去看了imax的版本,结果......感觉被骗了。
吸引人的点,基本上电影里面没有什么新意,除了马特的乐观逗比,但这就够了?可以支撑整个电影??火星的氛围,我也真是无语了,听说火星引力是地球的五分之二,总之肯定比地球要小,但是马特在火星上走来走去,和在地球上一样,立马出戏。
再就是中国航天局的桥段,这里忍住骂人,但还是要吐槽一下,一个满口港腔的领导,和一个不知道干嘛的女秘书,就决定了把中国的国家机密设备借给美国用,真是让人脑洞大开,不得不佩服我帝国的票房市场的重要性逼迫美国电影做出这么不靠谱的设计,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以后美国只要遇到灾难都要靠中国来解救了(地心引力也是这个逻辑),我中华帝国真是牛逼死了。
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守本分。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正是这种踏实让本片在娱乐效果上令人满意。不是所有人在大周五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影院找深刻的。很多时候观众只想看稍微需要点智商的娱乐片就会很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火星救援》是成功的。有着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自带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还有NASA内部的小争小吵。随着主人公一点点克服困难回到家园,观众得到了很完整又很满足的经历,评价不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作为商业电影, 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划掉)不尽人意的。
影片结尾,当被成功救援的马特达蒙,开始现身说法,给航天局的学生们讲授他的太空历险遭遇时,我会心一笑:这才是本片的意义所在吧!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太空的真实生存环境,了解与太空有关的各种科学常识。感谢导演花费了如此多的心思,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太空科普课!
把科幻作家Andy Weir的成名作搬上荧幕,获得美国宇航局NASA鼎力支持拍摄……《火星救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现实派科幻电影的基调。与早先野心勃勃的《星际穿越》相比,它更显得务实低调。没有在人性、心灵等深奥的问题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用特有的美式幽默,讲述了一个宇航员在火星荒野求生的故事。
这一回,马特达蒙卸下了《谍影重重》系列里沉重的思想负担,变身成一位呆萌的植物学家,“有幸”被一场风暴留在了火星上,从此得到了一个展示其毕生所学的绝佳机会,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在火星上种土豆的,不是吗?
感人的科幻片 当70年代迪斯科舞曲响彻火星天际——北美新片《火星救援》漫谈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beloo.com.cn/chabeihu/movie-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