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陪伴,最终完结,很是不舍。细细想来,收获良多,是这一乱世人才辈出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也是易老师风趣讲解让我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解析与思考启迪。
1.行文逻辑
首先,整部品三国听下来,能浅显了解到一个历史学家的思维逻辑。如《三国志》“《裴送之注》”《史记》etc被当作正史相互参照,从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历史谜团做出判断或是推论。诸子百家,风云人物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中,需持有自己的、坚定的观点,而这份坚定是来自严密的证据以及理智的勇气。其实在听讲的过程,我也有过疑惑$#
很多人不理解历史的必然,他们认为如果当事人做出另外一种选择,历史的走向将会完全不同。确实,个人的选择可以左右很多事件的结果,但是扭不过历史的巨轮。
曹丕接受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被士族接管。
孙权本土化,大量提拔吴的士族(陆逊,顾雍),孙吴政权被士族接管。
刘禅接受樵周(蜀国的名士)的建议投降曹魏,蜀汉政权拧不过士族的反叛。
三家都不约而同的被士族所侵蚀。这不是一两场战役可以改变的,无论战果如何,最终的结局依旧是同归于士族。
易中天老师是个人物,作为当年国学大师胡国瑞的学生,他有水平,只可惜在厦门大学老先生有点怀才不遇,一辈子没当上博导,其实他的论文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等远远比他的易中天品三国精彩,这些作品的学术价值远远高于他那部类似讲评书似的品三国。
易中天先生刚火起来时,老实说我也很痴迷,毕竟三国历史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以买书为主的节目
2021.10.4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1、诸葛亮为什么死前下达关乎魏延的命令
魏延和诸葛亮路线不同(每次北伐魏延均欲分兵,亮不从-子午谷奇谋)
2、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为什么目标没有实现
1)曹魏非速亡之国(魏主明略,氏族支持)
2)益州非进取之地
(诸葛北伐积年无成蜀汉只能偏霸)
3)诸葛非将略之才
4、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1)安内必先攘外
(对内依法治国,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2)小国更要图强(以弱为强,犹可自保)
看了七八集
看不下去了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但这品三国舔曹骂刘
看到说曹操没称帝,就是忠臣?多好多好
无语
他是没称,那是他快死了,而且死前把称帝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而且百姓见到曹操来就跑,为什么?
这屌毛不是屠城就是迁移(古代远程迁移就是随机枪毙)
对曹操,你可以认可他的成就和不择手段,但不可能推崇,除了脑残和别有用心之人
而且品三国为什么用看正史的眼光去品三国演义呢?为什么不直接去品三国志
就是想有卖点,多赚点钱
曹操与袁绍的头脑区别
兵者凶器也,杀鸡焉用宰牛刀?
袁绍对付太监一事——斗争要先下手为强,但不等于到处树敌。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凶残的敌人。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战争,一比拼的是实力,实力的背后,也就是经济实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二比的是政治实力,所谓师出有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版的生产军团,居住方式军事化,耕种方式集体化。既是兵源,又是粮库
易中天品三国:天下大势和人性(及其他演讲)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beloo.com.cn/chabeihu/movie-4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