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哪吒上映已经一个多月了,在七月底时就和朋友一刷了电影。因为个人情感问题,一直没调整好自身心态,没来得及写自己的感想,后来这一个月,哪吒的票房不断攀升,成为了中国影史第二。这是很好的一方面,如果不是前几天看到一位很喜欢的漫画家的担忧,我可能不再想提起这部电影,不想评价,可是现在我也有些担忧了。
希望《哪吒》,是国漫崛起的又一把火,而不是多年以后回望的辉煌。
三星给分镜,原来应该多给半颗想鼓励一下国产动画,但最后被逼看彩蛋,觉得实在没必要给了。
讲真这样的剧本,迪士尼是不会拿出来的,因为这个故事有一个编故事里最大的错误,也是观众越看越看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判断标准的不断游移,引起观看过程中的间离,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世界观不固定,来回变,让观众需要停下来不断否定前一分钟的情感投入。
如果要说和身世做斗争,一层就足够了。天生是人,天生是妖。但现在天生是人落了个恶灵,天生是妖得了个善灵,这究竟是和命运做斗争还是和自己的血统还是灵魂?
“哪吒”取自佛教护法神梵文之名,又由元代神魔小说作者再创作,之后经过《封神演义》对其性格经历进行补全。其他神话人物对旧阶级的革命都没有哪吒做的彻底,他是中国古典神话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割舍生理联系与父权礼教控制割席的人物,也是唯一一个敢涉及“弑父”概念的故事。剔骨割肉,剔的是儒家族群思想,割的是中国世俗观念中的血缘压迫。前有79年《哪吒闹海》里的那句“爹爹,我把骨肉还给你”,后来的《魔丸降世》根本不配说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承认吧,中国的动画理念内核在倒退,明代的哪吒割肉
首先說一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製作水準確實不錯,在商業性上當然也已經被觀眾口碑證明了成功,這些方面便不再贅述。
只談談自己在創作角度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包括劇作、改編和人物等等。
老话新说,改编自经典神话故事的电影众多,比如漫威复仇者系列,很多角色都有希腊神话的元素。
随时技术的进步,电影画面越来越好看,宏观的场景画面、打斗的特效愈发精彩,你看十年前的漫威动画,再看现在不论哪个翻拍的电影版本都会觉得过瘾很多倍。
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进步也许只让感官刺激得到了提升,但神话故事所隐喻的的现实意义及展现的价值观念才是提升观众心性的核心,这种故事—现实的投射是不是能符合现代人的思考方式,我想这才是评断一部老话新说的电影最好的方式之一。
前天把最近火熱的《哪吒》看了,想著說得寫影評,結果連著喝了好幾天酒給喝忘了。今兒中午烤著肉就突然想起來,嘮兩句。
這兩年國學回暖,中年人們熱衷於從幾千年的經典里翻出能為己所用者,美其名曰傳統文化。瘋魔程度堪比禮教復興之態,佛學與養生並肩,算命與大數據合謀,逍遙派搓著菩提喝龍井,篤信者探幽訪寺求解脫。連最近離婚的某夫婦也坦然“兩生歡喜,各奔東西”,这世界不知怎地,似乎個個都充斥着寧靜致遠,淡泊睿智的仙儿气。
“哪吒之魔童降世”新高度之下的超越与反思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beloo.com.cn/chabeihu/movie-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