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赞同Peter Cat的这个观点:电影的本质是真实。但Peter Cat似乎是从一种本体论的角度来谈论这种真实观,他所说的“机械真实”指的应该是摄影机只能去拍摄现实之物(个人理解,希望能再多多阐发)。我对电影的真实观则建立在观众的体验上,在我看来,能对电影真实与否作出判断只能是观众。对于导演来说,他是完全可以脱离现实进行虚构与想象,但素材一旦被组合为一部电影,它就必须保持自身的统一性和真实感。我说的真实不是从影像对现实的记录这个角度谈的,这当然也是让影像获得真实感的一种方式
最近以来,由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在院线大卖,目前累计票房已经超过10亿,评分也是全线飘红——岂止是飘红,简直飘紫。而这部电影也确实触及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各个层面的探讨。故此,笔者也趁此机会,对电影提出几点不甚成熟的观察。
作为一部院线商业电影,《我不是药神》显然是成功的——所谓“成功”,首先指的就是超高票房和口碑。虽然这种社会问题电影今后会否成为一个孤例,目前还很难判断(主要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尖锐度),但毫无疑问的是,业界对此类电影的态度肯定还是比较乐观的。
这种事情自古就有一句话叫忠义两难全,左手是法,右手是情,从法的角度肯定是不对的,这么作会导致盗版横行,国产的单机游戏是怎么凉透的你们也清楚吧,就是盗版远低于正版。而药物也一样,资本家得不到利润,他会下大力气开发新药吗?怎么想也不可能吧。但从情来说,确实是吃不起,在04年一款每月要4W元的药《我按的是电影的价格》,普通工薪家庭谁吃的起,这种盗版的低价药也只能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买这种药也是人之常情,这真是两难的选择。而这种药价太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
为什么《我不是药神》对中国院线很重要?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beloo.com.cn/chabeihu/movie-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