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周前我看过了《大空头》,我想过一些着眼点,但一直没有写出合适的影评。直到昨天深夜,我看完了《聚焦》,才发现不能不和《大空头》相比较。两个片子是如此类似,都是精选出了不太容易接触到职业的某一类人,或朴实或略带夸张的叙述了他们的生活。
这期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呢?两部小说都有很高的成就。《红楼梦》不用说。《金瓶梅》至少郑振铎,钱钟书等很多人都对它有极高的评价。莫言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不仅是我,所有搞文学的人对《金瓶梅》的评价都很高。那么这两本书的区别在哪里呢?毛泽东先生有一句话非常直接的点出了二者的区别: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
是啊,这就是看了《聚焦》和《大空头》之后的感觉。《聚焦》这个片子里面寄予了主创的同情和希望。
从电影角度来说,看似全是普通的对话场景,片子的镜头扎实
又一个典型的美式电影。律师和记者是好莱坞喜欢描述的,因为通过描述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最能直接体现美国的价值观。环球报是小报,一群普通的编辑却挑战权--教会,是对价值观的进一步体现。再加上很多答主所说的,电影出色的叙事手法、情节安排等应用,内核是一出典型的美式爱国主义片。精彩之作,难成经典。
另外,很多人用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来类比推导出这个电影多么出色,我觉得这样的嫁接式的评价,出发点是有偏颇的,如果凭此而给电影加分,有失公允。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环球报报道揭露了70多位神父性侵幼童的内情,主教知情,抨击的是这个性侵的体系而不是针对主教和神父本人。教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可以换和犯错的,但是信仰是永恒的。在事件被披露后,波士顿主教反而到教廷高升了。剧中,不仅有专门的针对神父和受害者的精神研究所,研究表明,神父性侵幼童是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精神病现象,而且被侵害者还有维权和互助团体。被侵害者有共性,贫穷或者家庭不幸为主。
作为一个新闻学毕业生,又在Boston生活过两年,这片子简直让我有天然的好感。
尤其是,片中的主角是Boston Globe的记者诶,我进grad school的第一天,就被教写作的老师要求订阅电子版的Globe,每周还有同学会挑里面的专栏文章进行写作分析,可见它的地位。
尽管在东岸,Globe和NYT都以专业水准高而知名,Globe仍然更像是一份local paper,用户和内容都和波屯乃至麻州息息相关。
Boston其实真的是个很小很传统的城市,很多人在这里出生长大求学,圈子只有丁点大。Spotlight的成员,几乎都来自波士顿地区,天主教家庭。有一天,这份local的报纸来了一个新的主编Barron,一个来自纽约的犹太人,一个outsider,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天主教牧师性侵男童,这是一个“自带获奖光环”的新闻,但如果不是Barron的到来,或许这个故事仍会以零散的几篇报道出现在Globe,然后无人问津。Spotlight并非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事实,早就有针对Geoghan的起诉,有律师把相关资料寄给Globe的记者。
Globe半数以上的订阅来自天主教徒,记者们大多来自天主教家庭,即便自己并非教徒
Spotlight是我为数不多愿意静下心来看的剧情片。当晚看完之后,我就写出如下评论:
诚意推荐 Spotlight,他们做的不是Justice,而是Rightous。
[img=1:C][/img]
倒不是因为它的剧情毫尿点,也没有曲折离奇、颠荡起伏、扣人心弦。在看的时候,我甚至暂停了好几次去上厕所,接电话等等(原谅我只能看盗版)。暂停或者继续播放并没有让我产生不满或者愉悦。因为它的剧情描述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不同的是,没有旁白,没有Stroyteller,也没有主角们回答各式各样的问题。虽然豆瓣都网友把之归类为传记,但我更加倾向把它归类为剧情片,不同之处,是它的无声但压迫感十足。
一直发觉自己会对这种挑战“巨大机器”的事情十分感兴趣,可能我一直都未褪去那身“愤青”气。“焦点”小组做的事情,回看过来,其实和很多电影里的主人公做的事情差不多。去挑战不可能,忍受巨大压力,最后成为英雄。哎,不对,“焦点”团队并没有实质意义上地成为英雄,至少在影片里没有。电影最后在电话铃声中戛然而止,剩下的就交由观众自己去回顾这几年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但
1.keep watching on
2.染指真天使的恰是那些“天使”
3.Joe gay 教堂 游乐场 内向 同性恋 认同
4.针头 律师陪同 有孩子 异性恋?shit 态度转变(名字的使用)
5.survivor!
6.治疗中心 性侵神父的研究 精神病现象 官方称呼 sick leave等各种理由 频繁调动模式 性心理只有12~13岁 本身被强奸过而自身不觉得是伤害
7.被性侵孩子的特征 低收入家庭 离异 父亲不在 难以开口
8.私下协调
9.新boss是犹太裔 律师是亚美尼亚裔 改变和涉入靠外来者
10.教士独身制 6%恋童癖神父
11. 影片还是偏体制、社会和宗教的反思与拷问,不完全是我喜欢的型,我要神父同志那型的
“聚焦”从这些调查记者身上学习“套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beloo.com.cn/chabeihu/movie-1310.html